收藏本站 | 论文目录

关键词: python matlab plc 单片机 dsp fpga 仿真 stm32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关键词:中药,解热作用]  [热度 ]
提示:此作品编号wxzs0199,完整版为【word版本

以下仅为该作品极少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购买完整版!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前言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全世界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但其不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常见的有胃肠道、心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等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的损害[1]。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并发症,死亡率≥10%[2]。寻找副作用少且疗效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刻不容缓。中药“辛凉解表”“祛风除湿”“淸热解毒”等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解热、镇痛、抗炎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探寻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已成为当前解热镇痛抗炎研究新的切入点。且中药、天然药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发展迅速,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的药效学及相关作用机制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临床开发应用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热作用机制

2.1抑制内生致热原产生

内毒素等各种致热因子进入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从而使机体发热。白细胞致热原( Lp) 、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MIP-1) 是五种具有致热性的细胞因子。刘建东等[4]采用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模型考察了赤雹果总有机酸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赤雹果可抑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脑脊液中前列腺素 E2( PGE2) 等致热因子的产生或释放。田连起等[5]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及其药效物质部位组方的解热作用是降低外周血清中致热因子TNF-α、IL-1β含量与降低中枢下丘脑组织中的环腺苷酸(cAMP) ,提高下丘脑组织中的钙离子协同发挥解热作用。刘君财等[6]通过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研究了黄连解毒汤的解热作用,实验结果证实了黄连解毒汤通过降低发热家兔血清及下丘脑中 IL-lβ、TNF=α 的浓度,从而发挥其解热作用。李倩楠等[7]研究显示黄芩苷显著地抑制了酵母致大鼠发热的体温,其机制可能首先通过抑制 TNF-α和IL-1β的产生或释放,继而再引起白介素-6( IL-6)的改变,通过抑制3种致热因子的释放来实现其解热作用。张美玉等[8]研究发现鱼腥草注射液通过抑制致热因子的释放实现其解热作用。左泽平等[9]研究发现柴胡注射液能显著降低LPS发热模型大鼠的体温,且量效关系较显著; 柴胡注射液各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发热模型大鼠血清中 IL-1β、TNF-α、cAMP、PGE2增加和下丘脑中 cAMP、PGE2的释放。

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刺激机体的产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的体温正调节调节中枢,后者释放中枢正调节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10]。TNF-α是重要的EP之一,实验证实干酵母致热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与体温升高呈线性升高,经药物干预后,体温下降,且血清中TNF-α含量减少。IL-1β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内生致热原: 研究证明,大鼠侧脑室注射IL-1β能使体温升高明显,并使下丘脑升温介质PGE2和cAMP释放增多[11]。包括 TNF-α、IL-1β在内的EP能够刺激多种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过环氧化酶代谢途径,使前列腺素( PG) 生成增多.......

......

 


以上仅为该作品极少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购买完整版!


本文献综述作品由 毕业论文设计参考 [http://www.qflunwen.com] 征集整理——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