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论文目录

关键词: python matlab plc 单片机 dsp fpga 仿真 stm32

浅谈痛经的发展源流及辨证治疗文献综述

[关键词:痛经,发展源流]  [热度 ]
提示:此作品编号wxzs0184,完整版为【word版本

以下仅为该作品极少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购买完整版!
浅谈痛经的发展源流及辨证治疗文献综述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1]。西方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中医称之为“行经腹痛”,中医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

1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1.1 中医治疗痛经的发展源流

对于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月水来腹痛候”,对妇女痛经的表现有了明确的认识,病因主“体虚风冷”学说。在治疗方面,隋唐以前,治疗以活血化瘀温通为主,多用虫类破血药及攻下药,少用补益之品。到了宋金元时期,对痛经病因、发病时间和证治均有系统的论述,主张辨别虚实与气血。宋元时期,结合疼痛时间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中又有气滞与血瘀。用药转变为一般活血药,少用攻下之品,补益药的比重逐渐增加。明清时期,对痛经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明朝张介宾从辩证角度,将痛经分为虚实两种,并力主虚多实少之说;清朝傅山归纳为肝郁、寒湿、肾虚等3个方面,所选方药不落俗套,为临床所常用。明清时期主张对痛经进行辨证论治,根据虚实寒热证型的不同,重视补益及调理肝脾肾。

古人对于痛经的记载反映出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痛经反复性大,治疗较为棘手。因而在治法及方药上作了大量的探索,为临床论治痛经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痛经的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

1.2 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痛经的最早论述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张仲景认为此病乃瘀血阻滞所致痛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下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首次明确指出,经行腹痛是妇人体虚感受风寒,风寒客于......

......

 


以上仅为该作品极少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购买完整版!


本文献综述作品由 毕业论文设计参考 [http://www.qflunwen.com] 征集整理——浅谈痛经的发展源流及辨证治疗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