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病症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性关节炎] [热度 ]提示:此作品编号wxzs0326,完整版为【word版本】 |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为其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升幅度较大。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余俊文等[1]对佛山地区13324例居民血尿酸水平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22.6%,女性11.6%,其患病率高于国内同期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并有报道表明,痛风已逐渐发展成为广东地区常见病[2]。痛风,尤其是痛风性关节炎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关于痛风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且不断深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近年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行综述。
1痛风在中医学中的名词沿革
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症。痛风一词,在宋元以前已散见于中医文献。考查现存中医古文献,最早记载“痛风”一词的是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3]。《名医别录》“上品”中云:“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直到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4]才对“痛风”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痛风”的内涵又有明显差异。
历代对痛风的认识多有分歧,有倡痛风即白虎历节风说,有倡痛风即行痹说,有倡痛风即痛痹说,有倡痛风即行痹说。但后世医家多认为痛风属于痹证或痹病,若其痛无定所,遍历骨节,如风之善动,即为风痹(行痹);若疼痛明显,痛处固定不移,即为痛痹;若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又名白虎历节,为痛风之甚者。
中医的痛风与西医所说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病名虽同,但概念有差异。中医的“痛风”包括了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狭义的“痛风”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和中医“痛风”中的一个证候(饮酒湿痰痛风)相类似。随着中医研究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中医痛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有所缩小......
......
本文献综述作品由 毕业论文设计参考 [http://www.qflunwen.com] 征集整理——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病症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