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虚发热”病机的探讨文献综述
[关键词:气虚发热] [热度 ]提示:此作品编号wxzs0162,完整版为【word版本】 |
早在《素问·调经论》中提及:“阴虚则内热”,虽无明确提出“气虚发热”,但却奠定了“气虚发热”理论的基础,并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为“气虚发热”理论的雏形。而至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指出阴阳失调所致虚劳之证治,显现甘温除热法的先例[1]。及至金元,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并结合张仲景在组方用药时多次运用甘温除热法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李东垣将这一重要的治疗法则理论化、系统化,并创立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方剂益气升阳,调理脾胃气机,祛除内热,带来了治疗内伤发热的新思路,也由此带来了关于“气虚发热”病机实质的各家争论。
1.气虚发热,各家自有分说
首先,气虚发热的气虚,是指脾胃气虚,而造成脾胃气虚的原因,主要为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忧伤思虑等。随着历代医家在临床时对病证的认识并结合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生的机制众说纷纭,其中主要为以下5种说法。
1.1气虚下陷,升降失调,气机不畅郁而化热
所谓脾胃虚弱,谷气自不胜阳气,下陷而发热。《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且早在《调经论》中已有提及:“有所劳倦,形气衰少,为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指出这种热,是由于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若饮食失节,或治疗不当,寒凉攻伐,或劳倦过度,使脾胃之气损耗,元气不足。脾不升清,不能升举阳气,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心肺而下流成湿,郁下焦元阳之气而生热;脾除滋养下焦元阳外,还将其热散于全身而起温煦作用,若中气下陷,水谷不化,会导致水谷不运而生内湿,水湿内停阻滞气机,使气机壅塞,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全身,则脾胃愈弱,久之则阳郁湿滞,终至化热生火。
1.2 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下焦阴火上冲发热
李东垣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阴火”论,并在其主要著作.......
......
本文献综述作品由 毕业论文设计参考 [http://www.qflunwen.com] 征集整理——关于“气虚发热”病机的探讨文献综述!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